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

洛城快讯

[八卦吐槽] 从李胜利、崔雪莉事件看,韩国娱乐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

[复制链接]

2021-8-12 10:34:53 3556 0

橙橙橙橙 发表于 2021-8-12 10:34:53 |阅读模式

橙橙橙橙 楼主

2021-8-12 10:34:53

作者:盐选生活馆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50690005/answer/1069044852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韩国的娱乐圈从出生开始就与政治、财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再加上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「男尊女卑」「长尊幼卑」的观念,演化成一场政商博弈下的大逃杀游戏。
在我撰写这个回答的时间段里,韩国演艺界发生了两件大事。一件和偶像有关,另一件无关。
无关的那件事,是韩国电影《寄生虫》。这部批判韩国社会现实的故事片,破天荒拿下了 2020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。这一全球最受瞩目电影奖项,在它的第 92 个年头迎来了首部非英语作品。
和偶像有关的那件事,就是原少女偶像崔雪莉、具荷拉先后自杀;与此同时,10 年前自杀的另一位年轻女艺人张紫妍的案子,在万众瞩目之中再次宣告不了了之。
结合这两件色彩相冲的事件,有人揶揄韩国社会和文艺界:你拍管你拍,放心大胆地拍,我要是改,算我输。
对于韩国,开放、进步、繁荣的赞许,与财阀、黑箱、邪教的批判,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舆论场中。
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?被称为「韩流」的韩国流行文化产业、韩国偶像产业,又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呢?
这些问题如果只站在咱们中国人的视角出发,恐怕也是很难看全面的。毕竟,在我们中国人的世界观中,1993 年以前并不存在一个国家叫「韩国」,只有一个地区叫「南朝鲜」。
因此,短短几年后,当一群或杀马特、或清纯性感的少男少女以「韩流」之名席卷我们的流行文化市场时,其实我们依然不清楚,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,是一群什么样的人。
我们只知道,从 80 后到 00 后,我们都很吃这一套。我们也时不时会埋怨:为什么中国做不出这么厉害的偶像来?
懵圈的不只是我们,还有韩国人自己。
一、倒逼出来的偶像经济
其实韩国在流行文化这件事儿上「开化」很晚。1995 年 H.O.T.出道之前,韩国演艺圈基本没有所谓「偶像」(아이돌),甚至就连 K-Pop 本身,也是在 1992 年才出现的。在 70-80 年代,韩国虽也诞生过赵容弼、金完宣、朴南正等流行巨星,但整体来讲,即便跟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相比,韩国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独树一帜的色彩。
所以,不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懂「韩流」,恐怕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韩国人自己也搞不懂:下一代的画风,怎么说变就变了呢?
日本偶像的起伏兴衰,几乎完全取决于市场:市场热,就有资本进来抬轿子;市场冷,那就冷着去吧。但韩国不一样,在「韩流」背后,我们能看到一些不属于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。
那就是政治的力量。
我们都知道,如今的韩国,是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产物。由于殖民历史渊源,以及独立后的风云际会,韩国在朝鲜战争后逐渐形成了政治界与大财阀「亲如一家」的局面。这种独特的财阀经济,帮助贫穷落后的韩国建立起了完善的工业体系,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「汉江奇迹」,一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,成为「亚洲四小龙」唯一的非华语社会。
1988 年,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,民族自信与自豪感达到了巅峰。很多人都对那届奥运会的主题歌《手牵手》记忆犹新,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:在那届奥运会的应援歌曲中,还有一首来自日本的日语歌,那首名叫《Korea》的作品,在当时打破了一层厚厚的坚冰。
什么样的坚冰呢?自古以来,韩国就自诩是日本文化上的「哥哥」,因为中原文明传播至日本的重要通道之一就是朝鲜半岛。但近代长达半世纪被殖民的屈辱历史,让非常重视伦理尊卑的韩国人感到痛苦。因此,韩国自成立以来,就长期禁止日本歌曲登陆。
这种感情当然可以理解,但相对应也会付出些代价。在 20 世纪后半叶,欧美流行元素融入亚洲文化的传播途径,大都是先到日本,再从日本扩散到东亚、东南亚其它地区。而韩国的一纸「禁日令」,成为当时韩国流行文化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当社会变得强大而自信起来,必然就会产生更大的包容性,成功举办 1988 年奥运会的韩国就是如此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首《Korea》成为打破「禁日令」的敲门砖——
「当太阳升起在 Korea,万象更新。
在这无边无际的瞬间,
大爱无疆,爱心永恒。
当太阳升起在 Korea,
众神的脚步中孕育着爱,
生命不息,竞技不止……」
演唱《Korea》的是日本非著名偶像组合——少女队,这支由蓝田美丰、安原丽子、引田智子结成的三人组,虽然没能大红大紫,但她们在日韩关系史上重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顺便说一句,少女队的主要策划人,是秋元康。
随后,日本流行文化在韩国顺势解禁,并很快影响了包括 K-Pop 在内一系列韩国流行文化的大发展。
1992 年,男子三人组「徐太志和孩子们」出道,宣告 K-Pop 时代正式到来。随后,歌手李秀满于 1995 年成立「SM 娱乐」公司,并在次年推出新锐男子组合 H.O.T.。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朝阳产业,已开始逐渐崭露头角。
然后,1997 年,金融危机爆发。
这场严重的金融灾难,淋漓尽致地暴露出韩国财阀体系的致命弊端:愚钝、腐败、违反市场经济规律……一连串的打击之下,曾让韩国人无比自豪的经济模式摇摇欲坠,GDP 不升反降,社会与民心也随之动荡不安。
在这种背景下,非财阀背景的政治家金大中于 1998 年就任韩国总统,并立即着手进行财阀改革,切断政商勾结的顽疾。此时的韩国已濒临国家破产,必须在传统制造业之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;而另一方面,从政治角度说,若要对付那些坚如磐石的传统财阀,金大中政府也必须扶植新的经济力量。
说白了,在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旧财阀之外,韩国需要培养一批能用之抗衡的「新财阀」。
无论是经济课题,还是政治需要,最终都指向了在韩国刚刚兴起、还未成大气候的——流行文化产业。1998 年,刚刚上任的金大中总统发布「文化立国」战略,文化部门预算增加 40%,并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,包括大幅度的补贴、减税等,系统性支持文化产业发展。
「文化立国」与「科技兴国」战略一起,成为韩国经济新的「两条腿」,重新支撑起这个险些崩溃的国家迈向 21 世纪。
当 GDP 排名世界第 11 位的国家,在生存的压力下,拼全力发展流行文化产业,会是什么样的体验?
这个体验,就是横空出世的「韩流」。
一句话总结:倾全国之力扶持,是韩国偶像产业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。
二、繁盛之下,迷茫丛生
韩流少女偶像最初引起火爆的,是 1997 年出道的三人组合 S.E.S.。崔成希(Sea)、金楢真(Eugene)、柳水永(Shoo)3 位分别出身美国、韩国、日本的少女,代表着韩国现代文化的三个面相。S.E.S.所属的经纪公司「SM 娱乐」此前成功推出了火遍亚洲的男子天团 H.O.T.,正如日中天,成为「文化立国」战略的重点培养对象。因此,S.E.S.出道不久就获得了与金大中共同出演广告的机会,一同呼吁全世界观光客到韩国来玩。
站在「偶像」这一职业的核心技能——「讲故事」的角度说,无论 H.O.T.还是 S.E.S.,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其实讲述的都不是自己的故事,而是韩国这个国家的故事。换句话说,是韩国需要这些少男少女的形象来讲述一个新的国家故事,帮助建立国家文化软实力。
这也就注定了,这些小偶像们的故事很难长期讲下去。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把自己的故事只绑定在特定的几个孩子身上。
在 2009 年之前追过韩星的朋友们肯定有个共识:那时韩流偶像的迭代特别快。男子偶像面临兵役,终止活动还可以说是无奈之举,但少女偶像也是如此,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。S.E.S.在 2002 年早早解散接班的Sugar 根本没火起来(再接班的天上智喜也是不温不火)。而与 S.E.S.同时代成立的另外两个当红女团——Baby V.O.X.和Fin.K.L.,要么命途多舛,要么跟 S.E.S.一样,没火两年就一拍两散了。
由李孝利、玉珠铉、李真、成宥利组成的 Fin.K.L.(读作「pinkel」),是「大声企划」(现在的 DSP Media)于 1998 年推出的四人组。这 4 个女生的实力完全可以用「强悍」来评价:她们要么是选秀大赛冠军,要么来自公司严格的大样本筛选。可以说,如今韩国女团「1000 名练习生淘汰 995 个,剩下 5 个出道」的印象,就是从 Fin.K.L.开始形成的。
为什么 Fin.K.L.的成员实力这么厉害呢?因为,这个组合的横空出世,本身就有「打造 S.E.S.最强对手」的意味。
DSP Media 和 SM 娱乐的关系,有点儿像中国 2000 年代的肯德基和麦当劳。那时候肯德基采取的叫「跟进战略」:麦当劳在哪里开店,肯德基就在附近也开一家,打擂台。同理,SM 娱乐推出 H.O.T.,DSP 就推出水晶男孩;SM 娱乐推出 S.E.S.,DSP 立刻跟进 Fin.K.L.;后来 SM 娱乐推出东方神起,DSP 就以 SS501 跟进……直到 2007 年,DSP先推出了 KARA,SM 才跟着推出少女时代,两者的出道节奏才反了过来。
但这几场「短兵交接」中,DSP 唯一可称得上「压过了 SM 娱乐」的,就只有 Fin.K.L.。视 S.E.S.为对手的 Fin.K.L.,本打算同样以三人组方式出道,但在最后一刻挖掘出了实力拔群的李孝利,才成为四人组。事后证明,这一决策真的非常正确:21 世纪最初的两年里,在队长李孝利的带领下,这 4 位歌、舞、综艺、主持全能的 20 岁女生迅速走出国门,在整个亚洲全面开花,风头完全盖过 S.E.S.。
然而就在组合事业巅峰的 2002 年,DSP 却突然宣布成员们全部「单飞」。虽然她们在 2005 年发行了一张专辑来对应解散传闻,但组合实质停止活动却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这个事件给我的感受是:Fin.K.L.可能借鉴了日本组合 SPEED 的经验,感觉组合的故事讲不下去了,干脆到此为止,重新规划每位成员的发展道路。从后来的发展看,Fin.K.L.四位成员的个人发展比 SPEED 要顺利得多,不仅每个人至今仍活跃在演艺第一线,李孝利单飞后更开创了属于她自己的三栖巨星时代。
至于五人组 Baby V.O.X.,由金倚枝李姬珍沈恩珍简美妍、尹恩惠等组成,和 S.E.S.几乎同期于 1997 年出道。但和 S.E.S.的「大小姐」路线不同,Baby V.O.X.踏着欢快的电子舞曲,以时尚、性感、充满诱惑力的形象大放异彩。如今韩国女团留给我们那些异于日本女团的「成人范儿」色彩,就是从 Baby V.O.X.开始的。
经历早期成员更迭后,2000-2002 年 Baby V.O.X.与 Fin.K.L.并驾齐驱,不仅在韩国深受年轻人喜爱,还在华语地区和东南亚有着非常高的曝光率,日渐红火。可惜「树大招风」,因为「过于裸露」的评价,她们在韩国内部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弹,这种舆论很快影响到了内容输出,组合从此由盛转衰。虽然在人气不振中又打拼了两年多,这支昔日的韩国王牌女团还是找不到出路,于 2006 年正式宣布解散。
要么像 Fin.K.L.那样主动解散,要么像 Baby V.O.X.那样被抛弃,世纪之交那几年在韩国做少女偶像,结局无外乎就是如此。说到底,少女偶像组合不是不想讲故事,可韩国社会却无法给她们的故事提供足够大的空间。
如果站在整个韩流的视角来看,当时的韩国少女偶像,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的「点缀」而已。毕竟,H.O.T.、NRG、神话那样的男团,李贞贤、BoA 那样的实力歌手,尤其是以金喜善、张东健、李秉宪、金南珠、沈银河、全智贤、宋承宪、宋慧乔、元彬、张娜拉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演员,才是第一波韩流狂潮的主角。
在偶像产业的起步阶段,韩国跟日本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:日本男子偶像与少女偶像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很均衡。日本少女偶像有「三生万物」这样的,而以杰尼斯事务所为代表的少年偶像发展史也同样精彩。韩国呢?男团可以从 H.O.T.、神话、东方神起、BIGBANG、Super Junior、EXO、防弹少年团整理出一条非常完整的叙事主线。但少女偶像就很奇怪,除了世纪之交的这 3 个女团,似乎就没有更多的话题可讲了,仿佛也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。
其实这段时间韩国练习生体系日渐完善,女团出道者并不少,如天上智喜、Brown Eyed Girls、Seeya 等,可是活跃期都非常短暂,成功者寥寥。在 2008 年 Wonder Girls 走红之前,韩国少女偶像的故事基本理不出什么头绪。
三、韩式网红脸是怎么产生的?
言外之意,韩国市场对于少女偶像这种东西,整体反应是偏冷的。
这是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,但还不是最不合理的。
这里我们引用一个来自传播学和人类学的概念——「高语境社会」。
所谓语境的高低,是指「言外之意的内容多不多」。如果多,就偏向高语境,少就偏向低语境。
啥意思呢?有个经典的例子:一个德国人(低语境)觉得他手里的汉堡很难吃,他通常会直接说:「真难吃!」而美国人(中语境)通常则会具体说:「肉饼真难吃,面包还行。」可一个来自于高语境社会的日本人,他八成只会说:「嗯,面包还行。」
关键信息在「话外」,就是高语境社会的主要特点。无论日本还是韩国,包括咱们大中华圈,都属于高语境社会。
社会语境高低不同,会造成各种千奇百怪的差异,比如熟人社会,比如「读空气」等。这里不多做赘述,只讲和偶像相关的一点——
由于 「高语境社会」文化背景深厚,其中诞生的文化符号,会更倾向于突出其内涵,而不是「所见即所得」的外在形象。也就是说,在东亚这个大范围中,大众对偶像的审美会更倾向于突出「气质」,而不是纯粹的「五官脸型」。
日本少女偶像产业发展 20 多年就一直遵循这条道路:小偶像具体该长成什么样,并没有统一的标准,管你是鹅蛋脸锥子脸包子脸,是大眼睛小眼睛还是不大不小的眼睛,虎牙兔牙还是犬牙交错……只要气质上有透明感,可爱,顺眼,有辨识度,就 OK。
韩国就完全不一样。
同为高语境社会,韩国的大众审美跟日本差异也不大。按理说,韩国少女偶像也该走上和日本相似的道路。但实际上呢?从李孝利这些始祖级韩流少女偶像开始,韩国偶像就是极端重视颜值的「规范性」,以至于到了几乎所有偶像都必须整容的程度,甚至还拉动了美容整形产业的大爆发。乃至今天,这股风潮还影响到中国的一代年轻人,诞生了无数「网红脸」。
韩国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特别的现象呢?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,这里我为你提供三个不同的解读角度——
第一个角度,是市场规模。
我们先拿日本作对照组。日本经济曾长期占据世界前列,是不折不扣的超级经济强国。到底有多强呢?自从 1968 年 GDP 成为世界第二之后,这半个世纪以来,除了美国和中国,日本宏观经济从未败给过任何对手。与此同时,日本人口 1.27 亿,列全球第 11 位,领土面积其实也不小,比德国和英国都大(因为旁边是中国,所以显得小)。
而且,日本重视「藏富于民」,整个国家有着非常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。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和市场基础上,大多数日本文化产品根本不会考虑什么海外需求,J-Pop 就是写给日本人听的,日剧就是拍给日本人看的,漫画就是画给日本读者的……外国人若喜欢自然好,不喜欢或看不懂也无所谓啊,反正国内市场足够养活这些从业者了。
同理,日本偶像产业也可以自豪地说:我就是高语境社会,怎么地?我加拉帕格斯,我自豪!外国人?爱看看,不爱看拉到!
韩国就没那么洒脱了。
韩国虽然创造过「汉江奇迹」,跻身「亚洲四小龙」,但经济实力和日本相比仍相当悬殊。以 2000 年 GDP 相比,韩国只是日本的 11%。此外韩国人口只有 5000 万,面积比英格兰还小,且缺乏流行文化基础……这些都导致了,韩国本土并不存在一个能养活那么多偶像的市场。
以上这些因素,加之韩国需要小偶像讲述国家故事的诉求,都导致韩流偶像从一开始就是「出口导向型」产业。既然要出口,就必须要做好跨文化交流,也就一定要让海外受众能轻松跨过审美门槛,换言之,就是主动「降低语境」,去掉韩国社会文化内蕴的部分,强化「所见即所得」的部分。
这一切就注定了,韩国偶像无论男女,都特别偏重五官、身材这类「一目了然」的魅力,标准化的整形也就势在必行了。
第二个解读角度,是他者意识。
「他者意识」,简单说就是「脑子里总想着某个特定的他」,以至于「如果他不存在了,我都不知道我是谁」。
从某些角度看,韩国社会的「他者意识」比日本社会更加强烈,韩国文明的钟摆,在「我要学中国」和「我要学美国」之间摆动得比日本更加激烈、夸张。
众所周知,韩国在古代被称为「小中华」,文明底色是佛教和儒教冲突交融后的产物,甚至就连明朝被清朝灭亡后,韩国人还在固执地使用「崇祯」作为年号。
但伴随着甲午战争后被日本占领、殖民,韩国对于中国的感情就开始从亲近走向疏远。二战后半岛独立,又经历朝鲜战争和美军长期驻扎,韩国文化随之表现得特别「崇洋媚外」,恨不得一切都跟美国看齐。
这种「非此即彼」的激烈价值观变化,让韩国社会在「摆脱一个轴心文明影响,抱紧另一个轴心文明大腿」的迷梦中沉醉不醒。在这个大前提之下,想改变「天生一张黄种人面孔」的集体欲望,催生了美容整形产业在韩国兴起,并迅速普及。
世纪之交前后,韩国少女偶像几乎清一色的欧美锥子脸,这就是当时那种集体欲望的清晰表露。直到 2008 年后,受美国信贷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,韩国女生的整容审美才逐渐从锥子脸「变回」亚洲人的鹅蛋脸。
第三个视角,是性别平等问题
今天的韩国,有着东亚比例最高的基督教族群,约半数国民信奉耶稣。然而,这并不能改变整个国家的文化底色——和中国一样,韩国自古以来就是融合了佛教思想的儒家社会。作为历史上的「小中华」,韩国人之间的上下伦理关系,甚至比中国和日本更加严格。
这个「更加」何以见得呢?如果你学过韩语或日语,一定会知道,这两种语言包含一个中文不存在的独特体系——敬语。中文虽然也有敬语,比如「你」的敬语是「您」,「好久不见」的敬语是「久违」等,但现代汉语并没有如韩语、日语那样严谨、繁杂的敬语体系。如果你同时掌握了韩语和日语呢?又会发现,韩语的敬语体系之复杂,更要远远超过了日语。
韩语的敬语复杂到什么程度?俩韩国人见面,一定要搞清楚彼此年龄多大、干啥工作、哪年上学……把这些都掰扯明白,是为了界定俩人之间「谁在上,谁在下」。如果不掰扯明白,就搞不清哪一位该用敬语,也就连正常对话都进行不下去了。
由于韩语敬语过于复杂、没效率,韩国民航甚至规定「驾驶舱内必须用英语沟通」,因为啰里吧嗦的韩语根本无法应对突发状况,还没等副机长向机长汇报完毕,飞机已经坠毁了。
无论东亚还是东南亚,各儒家社会今天多少都会面临一些性别平等方面的问题。但和有着巫女文化、神道教底色的日本,以及经历过无产阶级革命洗礼,相信「妇女能顶半边天」的中国大陆相比,当代韩国社会中「男尊女卑」「长尊幼卑」的意识更加根深蒂固,性别平等的现状甚至比日本还差。
对于少女来说,这样的社会无疑是可怕的。因为放眼望去,除了婴儿之外,整个社会「食物链」最底端的就是她们了。也就是说,少女是父权社会中非常容易被控制、被操弄的一个群体。
韩国的少女偶像也不例外,所谓「韩系偶像培养模式」,它虽然师承日本杰尼斯事务所的培养体系,却在新老财阀掌控一切韩国,演化成更加严酷、几无休止的「大逃杀吃鸡游戏」。为了在激烈残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,韩国女孩子们的身心不知要承受多少不为外人道的压力,相比之下,整容,实在是个太不起眼的付出了。
以上这些内容可能有人会不同意,并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反驳。但我认为,「幸存者偏差」并不能掩盖韩国「明星梦工厂」整体上冷冰冰的工业化味道。
2009 年,年仅 29 岁的韩国女演员张紫妍自杀身亡。虽然她在遗书中罗列了大量生前被迫「性接待」政客、财阀高层、金融家、企业主的事实,写出了每一个侵犯、迫害自己的「社会名流」的名字,然而案件还是稀里糊涂地仍不了了之,所有嫌疑犯依旧逍遥法外。甚至到了 2019 年,新任总统文在寅亲自下令重新彻查此案,却依然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,最终搁浅。
冈田有希子的自杀曾在日本引起轩然大波,而张紫妍的自杀,却无法动摇韩国社会一丝一毫。
可怕的是,张紫妍事件并不是单摆浮搁的偶发事件。短短十几年,李恩珠、朴慧尚、金宥利、宋芝善、姜斗丽、崔雪莉、具荷拉……一个又一个年轻、美好的名字香消玉殒,可韩国,却依然还是那个韩国。
偶像,说穿了就是「讲故事」。可是,韩国的少女偶像,她们真的能讲出自己的故事吗?
因此在我看来,韩国偶像和日本偶像最本质的区别,就在于「他们讲的到底是谁的故事」。
和定义严谨的日语维基百科不同,韩语维基百科对于「偶像明星(아이돌 스타)」的定义非常随意:「主要是青少年喜欢的青少年艺人」。
一个影响力如此巨大的「韩流」产业分支,居然建立在如此简陋的理论基础之上,真是不可思议。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